跳到主要內容
作者資料-直式[電腦版] 作者資料-橫式[行動版]
:::
莊世和(1923-2020)
Chuang Shih-ho
生於臺南,白幼跟随父母到三崁店、車路墘、左營、橋頭、六龜、屏東、萬丹等地臺灣製糖會社各地原料所輾轉流浪,後來父親辭去外勤職務,在潮州落腳定居開墾。從小喜愛美術,公學校三年級開始購買《少年俱樂部》、《講談俱樂部》、《王樣》刊物、講談社之繪本等課外讀物,觀查到手繪插圖也培養了文學基礎。
當時課堂中〈國王與畫家〉、米勒的〈晚鐘〉故事,使他毅然志往學習美術,故向東京報名參加插畫、漫畫、鋼筆畫等函授課,每次作品都九十分以上。父親因而鼓勵莊氏到日本學習。莊氏在川端畫學校中接受小松均、岩田光壺、結城素明、川端玉雪、川端茂章、村田泥牛、玉川德太郎等老師的指導,開啟了正式繪畫訓練。後到瀧澤學園插班四年制夜間中學部,並在為期一年的素描技法磨練後,1940 年從預備科考進東京美術工藝學院純粹美術部繪畫科,研究二十世紀美術理論和創作。與此同時,莊氏逐漸轉向非具象繪畫的研究,向院長外山卯三郎學習理論、美術史及二十世紀藝術學。從長谷川三郎、村井正誠、川口軌外、福澤一郎、日亮昌克、北川民次、烏海青兒、三岸節子等教授學習抽象繪畫技法、物質研究,打下穩固基礎。1946 年學成歸國,受聘潮州高中任教美術,將包浩斯教學法中的藝術統合理念融入學校美術教育,且揉合教學經驗來耕耘兒童美育理論。
雖在1951年以前曾歷經九年創作低潮,然其行動力不減,除了擔任臺北盲啞學校擔任訓導兼美術科主任,同時也與何鐵華展開現代畫的推動,發行《新藝術》雜誌;他也發起綠舍美術研究會、新造型美術協會,與友人創歷自由美術協會、南部現代美術會、屏東縣畫學會等。
莊世和的創作可概分為:立體主義探索期、文學內涵的超現實主義期、超現實到純然抽象時期。他主張繪畫的本質乃由形、色的獨立構成,拋棄可以辨識的形象,追求獨立自主審美的機能,進而走向感受的真實性、內在的純粹挖掘。值得注意的是他認為,「要達致抽象繪畫自由自在的境界,得要通過寫實繪畫基礎的訓練途徑」,在探究真實意義的過程,非具象的夢往往比感知的現實情境還要 「真實」;自言過去的藝術家只是說明 「某種物質的存在」,成為純粹精神的藝術,而莊世和企圖 「從寫實開始,慢慢地造型完成那些無法言說的」。構圖上採陀螺的多面觀照原理,讓立體分割手法成熟嚴謹,用筆有力剛健大方、用色沉穩,另外運用溶劑調稀顏料而造成半透明宛如水墨效果也為他的重要特色。近年展覽包括:2013年屏東美術館「莊世和92回顧展」、2016年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迴•藝一一莊世和 94 回顧展」、2018年台灣創價協會藝文中心「前衛的先行者—莊世和戰後作品精選展」等。著有《畫人漫談》、《樂與藝縱橫談》。曾任高雄市立美街館典藏委員,全國美展、高雄市美展、嘉義市桃城美展評審。(整理 | 陳威儒)
典藏作品